治癌須知(2/4)

什麽情況才是癌症已經痊癒?
根據西醫的標準,如果癌症治療5年後無任何復發的情況,就算是永久治癒。
然而,更嚴格的痊癒標準應包括患者能恢復體能、生理機能與正常生活,以及恢復與提升生活品質,找到新生命價值與新生活。

為什麼癌症會轉移及又再度復發?
如果未能改善引發癌症的元凶,總有一天,癌症又會復發,而且會比前一次發病更棘手。
換句話說,由於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、負面情緒,以及化療、放療的後遺症等因素,以致全身的免疫力(自我療癒能力)低下來讓癌症轉移及又再度復發。

如何平衡治療的後遺症及生活品質?
由於西醫的治療方案所引發的後遺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,所以要適可而止。
病人可根據自己的病情、體質、性格、喜好,以及方便程度、經濟能力等因素來選擇多種輔助治療方法,即是以多管齊下來提升體質來戰勝癌症和提升生活品質。

認識清楚治療癌症的目的
每個人都希望疾病能夠完全治癒,尤其是癌症這種關乎性命的疾病更是如此。
但是,在接受抗癌治療的時候,特別是罹患晚期癌症的病人,請將目標設在延長壽命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,而非「完全治癒」較實際。

如何徵求第二意見來決定治療方案?
當病人在一家醫院被吿知得到癌症時,即使心情沉重、心亂如麻,仍務必以冷靜的態度慎重地面對,並應尋求其他醫生的意見,亦即所謂「第二意見」。
因為醫師的診斷是否正確?治療是否適當?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癌症的治療效果,甚至病人的生命。

主流西醫的抗癌治療策略
基本上,癌症治療策略的擬定是由參與診斷過程的所有醫師,經過審慎的專業判斷與數據的分析,集思廣益,達成共識後。
然後,根據團隊所擬定的治療指引,提出治療方法的建議,再由病人參與共同擬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策略。

選擇可以並肩作戰的醫療團隊
癌症治療已經進入團隊醫療的時代,並與病人及家屬一起擬定抗癌計劃。
因為每一位醫師說的話,好像都有道理,但就是找不到一個醫師可以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,結果病人的權益就在醫師的門戶之見下被漠視了。

對抗癌症,「自癒力」比「免疫力」重要
由於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幾乎一樣,免疫系統不會把癌細胞視為敵人,人體才會引發癌症。
另一方面,我們的「自癒力」能抑制發炎症狀、阻礙新血管形成,以及調整粒線體與代謝的功能,癌症才没有找上門。

癌症病人常因營養失衡而死亡
根據多年前美國醫學界發表的研究報吿指出,約有63%左右的癌症患者會出現營養失調狀況。
没營養當然没有免疫力,没有免疫力如同國家没有軍隊,馬上會發生暴動,於是感染、敗血症、急救、進加護病房,最後多重器官衰竭而死!

選擇醫生做好首次治療是生死攸關
治療癌症選擇專家,無非一看專家介紹,二看患者評價,三憑自我感覺。其實,每位醫生都學有專長,治療效果取決於自己的病情是否符合醫生的專長。
然而,首次治療對癌症患者的預後常起決定性作用,因為治病治壞了,再好的醫生也都無法再治療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