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個人的看法,是盡量不要接受內臟器官切除手術,因為過程風險很大,除非這種手術在某方面能爭取時間來改善(詳情請参考"治療癌症的王道:身心靈整體的「自我治療」")和調整體質來對抗癌症,或緩和病情(例如除去使病人感到疼痛的根源),以及解除身體機能障礙(例如循環的障礙)。
切除體內原有器官,便會使身體失去該部位的功能
毫無疑問,切除體內原有器官,便没有辦法再生長出來,並會使身體失去該部位的功能,以及引發—些症狀,使患者的日常生活過得比手術前更加不堪。
例如切除胃袋和胃出口,病患者便會失去胃部的兩大功能:「消化吃下去的食物」,和「堆積吃下去的食物,慢慢送進十二指腸」,致使那些食物直接落入小腸,讓病患者受腹痛、心悸所苦。
惡性腫瘤手術的切除原則
由於癌組織有向周圍侵犯和癌細胞有沿淋巴管或血管向外擴散、轉移的可能,所以惡性腫瘤手術的切除原則是:將腫瘤以及引流區域的淋巴結整塊切除。
當然,一些器官可以完整地切除,但對大多數器官而言,只能切除一部分。這個「部分」是多少呢?以往主張儘可能多切除,但近年從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考慮,認為也應多保留些器官,以保障其應有的功能,作適量的切除即可。
事實上,擴大手術範圍不能延長存活期,縮小手術範圍也不會縮短存活期,所以應選擇切除範圍較小的手術為上策。此外,擴大手術範圍確實會增加併發症、後遺症與手術死亡率,而且生活品質也會被破壞。
手術會産生疼痛
手術帶來的另一項害處就是疼痛。其實,對癌症擱置不理,原則上不會疼痛,故手術後所産生的疼痛,幾乎都是不動手術就不會發生的疼痛。
手術産生疼痛的原因之一,在於手術需要把人體切開,當然會劃傷、切斷神經。舉例來說,即使是手臂的静脈注射,當針頭傷害了神經,便會非常疼痛。
雖然是極為罕見的病例,但曾有病患者的疼痛一直持續,以致手臂無法動彈,從此手臂在彎曲的狀態下永久僵硬。因此,神經障礙與疼痛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在癌症手術中,乳房部份切除可以說是對身體負擔最少的手術之一。即使如此,有不少病患者在手術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依舊表示傷口附近有疼痛感。由此可見,不可能有手術完全不傷害到微細的神經。
肺癌與食道癌的手術部位則是在肋骨與肋骨之間,神經的損傷程度很大,手術之後的疼痛相當劇烈,即使用鎮痛劑也很難止痛,導致病患者的生活品質下降。
動手術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
非常多的癌症手術,是剖開病患者的胸、腹部,切除肺、胃、食道、子宮等器官,因而在病患者的身體上留下痛楚的「人工傷害」,很多患者因出現手術後遺症而生活得十分痛苦。
例如手術造成的傷口化膿的話,可能會持續痛上一個月,甚至長達好幾年。此外,更有不少患者死在手術台上,或在手術後不久便離世。
一旦動手術,癌症會立刻發狂
我們常聽到,動手術會提高癌症發病風險,並使癌細胞立刻開始生氣發狂。這是由於正常細胞的防護網及自療力遭到破壞,而一直存在於血液中的癌細胞,當患者進行過手術後,身體要修復由手術造成的傷口,就需要聚集各種各樣的紅血球來造出新的血管。
這時候的傷口部位不管是氧氣還是營養都十分充足,對癌細胞來說簡直就是天堂,所以癌細胞很快聚集在傷口處迅速繁殖,産生爆炸性的增長。
即使切除淋巴結,仍然無助於治療癌症
直到現在,日本還有很多外科醫生深信「切除的部分越多,越能防止癌細胞轉移,使轉移率下降,存活率提升」,所以增加切除範圍,連淋巴結都切除,但是也有降低患者體力和免疫力的缺點。(請閱讀"為什麼癌症會轉移及又再度復發?")
可是在國際間,「進行擴大手術並不會提升存活率」早已成為常識。翻閱臨床數劇,也會發現切除範圍再大,轉移率跟存活率跟只切一小部分比起來,没有什麽顯著差異。
「手術成功」不等於「治癒」
醫生所說的「手術非常成功,所以不會有問題」,僅僅代表「接下來不會出現併發症」,没有任何癌症已經治好的意思。 再說,即使醫生告訴病患者「發生癌轉移的淋巴結已經切除乾淨,半個癌細胞也没有留下」,也不代表癌症徹底治癒。
如果癌症從最初誕生的器官,轉移到有點距離的淋巴結,以人類的技術而言,是不可能連「眼睛看不到的癌細胞」都清除乾淨。 實際上,大約有半數的癌症病人即使手術成功,最後仍然因為癌症復發或轉移而‘死亡。
手術成功不是治療結束,而是治療的開始
癌症是新陳代謝異常的全身疾病(請閱讀"癌症致命的真正成因"),癌症患者大多因為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而罹患癌症。 所以即使切除了眼前的癌腫瘤,只要過往的致癌因素没有改善,就可能引起轉移或復發。也就是說,即使手術結束了,患者的體質基本上依然是「癌症患者」。
所以,癌症患者和家屬一定要有以下的心理準備:「手術成功,只是完成了治療的第一步,真正的治療現在才開始。」
術後死亡:「不是死於癌症,而是死於手術」
術後死亡即是並非因為癌症致死,而是如果不動手術,就不會死亡。在醫學界有項規矩,手術之後一個月內死亡的病例,一般稱為「術後死亡」。不過,這樣的界定未免過於狹隘。
一般而言,癌症即使術後復發,或癌細胞轉移使腫瘤變‘大,而奪走病患者的生命,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。因此,手術之後半年內死亡,將之視為術後死亡也無可厚非。
即使是現在,仍然有部分種類的癌症較常發生術後死亡,其中包括肺癌、胃癌、食道癌、大腸癌、肝癌、膽道癌、胰臟癌、膀胱癌等,因為這些手術都是切除擔任重要機能的內臟器官。
影響術後死亡的因素
切除的範圍也會影響術後死亡的機率。以胃癌爲例,全胃切除手術的術後死亡率,顯然比部分胃切除手術高很多。
術後死亡跟年齡、體力也有關係。年齡越大越是虚弱,術後死亡率越高。因此,高齡者接受全胃切除手術的話,就要做好2至3成術後死亡的心理準備。
只不過病患者即使術後死亡,醫生也只會對家屬表示「是癌症致死」,因此一般人永遠不會知道實際情況。
術後死亡的各種原因
手術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麽呢?不小心弄破血管(導致大量出血)而失血致死的明顯過失較少,直接原因多為感染,而且是細菌感染。
術後的細菌感染依生成部位之不同,而被稱為肺炎、腸炎、腹膜炎、敗血症、膿瘍等。死亡的可能性與體力成反比,因此年長者或是體弱者一旦受到感染,恐怕就很難復原,並且容易死亡。
諷刺的是,為了殺死細菌而使用的抗生素也成了致死的原因,這種情況十分常見。例如使用抗生素所引發的「抗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」就非常知名。一旦感染,其死亡率比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出許多。
此外,還有案例因使用抗生素而引發新的感染症。平常居住在人體內腸道等不會為非作歹(或者應該說有助於維持人體機能)的細菌被抗生素殺死,取而代之的是危險的細菌增生。 這就稱為「菌群交替現象」,其中知名的有僞膜性腸災,而且死亡率也高。
外科手術的局限性
如果希望通過一次手術就徹底治癒癌症,不讓癌症再復發是很困難的。 第一次手術時,醫生要保証即使切除了癌細胞組織,也不會給病患者的生命帶來威脅。而第二次切除的時候,醫生才開始考慮徹底治癒癌症、緩和癌症帶來的不良症狀以及如何延長患者的生命。
消化器官的癌症,例如胃癌等,周圍的器官可以取代切除的部份,所以即使整個器官切除了都可以。
然而,肝臟和胰臟卻不能整個切除,要根據病況不同,有的時候需要殘留—些癌細胞組織,這種情況下需要抗癌藥劑和放射線治療來對付那些剩餘的癌細胞。
對於血癌和淋巴癌來說,外科手術並不適用,一開始便要使用抗癌藥劑和放射線療法。
微創外科的優點與缺點
很多人覺得在身體上動刀很不好,因此現在醫院手術中導入縮小切口的內視鏡切除術和腹腔鏡下手術,可使病人免受剖腹、開胸之苦。
內視鏡切除術是將帶有攝像鏡頭的管從嘴巴或肛門插進去,通過攝像鏡頭來切除癌細胞組織。 腹腔鏡下手術是在患病的部位打孔,然後插入攝像鏡頭和手術刀進行切除。這兩種方法的切口都很小,但是切除腫瘤的大小也是有限的。
想要延長壽命,就該保留器官
因癌症而切除內臟器官會産生許多問題,因此如果想要延長壽命,就該盡可能保留內臟器官。
癌症的直接死因,主要是癌症原發器官機能不全所造成,假使能夠想辦法恢復已經降低的機能,壽命就得以延長。具體的方法包括繞道手術、支架置放術、電波燒灼術、放射線治療等。
各種恢復器官機能的方法
除了胰臟癌之外,繞道手術在胃癌應該也可以視為基本項目。當胃的出口(幽門)阻塞而使食物無法通過時,將小腸與胃連在一起,讓食物流至腸道,將可能達到延長壽命向效果。
此外,支架治療也是可行的辦法。支架治療是將網狀的金屬筒狀物(支架)插入胃的出口(幽門),留置該處,使食物得以通過支架,流向十二指腸。 除此之外,還有用來擴張各種部位的支架,例如食道支架、大腸支架等,都可能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。
肝癌的電波治療也是以延長壽命為目的。由於肝癌通常是由肝硬化所引發的,即使治療了一處,之後仍然會接連發生,因此即使進行了肝切除手術也治不好,而且常見併發症與術後死亡。
如果技術面可能的話,不要進行剖腹手術,而選擇採用電波燒灼腫瘤,應該才是上上之策。
此外,放射線治療也是强而有力的延命對策。例如因手術引發的强烈而長期的持續性疼痛,確實會奪走體力和氣力。因此,如果能用鎮痛劑和放射線治療來緩和疼痛,恢復體力與氣力,便可以達到延命的效果。
外科手術是治療癌症的主流
雖然迄今為止已經研究過許多的癌症的代替療法,但是很多人仍盲從西醫地信奉「只要動手術就能治癒」。
所以,癌症治療的主流仍是外科手術,因為目前其他各種治療方法仍難望根治的效果,而且外科手術是最準確的方法來摘取癌細胞組織。
對於早發現的惡性腫瘤,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將其切除,但手術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,比如手術後出現轉移或復發。
所以,患者最好在手術前問清楚手術後5年生存率是多少,可能的風險,權衡利弊,做自己能夠接受及不會後悔的選擇。
由於手術一定會造成負面的影響,從理性角度來看,除非手術的後果是利遠大於弊,或是只是争取時間來改善和調整體質對抗癌症(請参考"治療癌症的王道:身心靈的「自我治療」"),最好不要動手術。
如果放射線治療能夠保証同樣的生存率,那麽相對手術來說,危險性和風險要少很多,不妨把它作為一個可考慮的選項。
內容摘要:
治療癌症的三大療法之一:「外科手術」
* 盡量不要接受內臟器官切除手術,因為過程風險很大。
* 切除體內原有器官,便會使身體失去該部位的功能。
* 應選擇切除範圍較小的手術為上策。
* 手術産生疼痛的原因之一,在於手術會劃傷和切斷神經。
* 很多患者因出現手術後遺症而生活得十分痛苦。
* 一旦動手術,癌症會立刻發狂而迅速繁殖。
* 連淋巴結都切除,便會降低患者體力和免疫力。
* 手術成功不是治療結束,而是治療的開始。
* 術後死亡:「不是死於癌症,而是死於手術」。
* 術後死亡跟切除範圍、年齡、體力等因素有關係。
* 手術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包括弄破血管、細菌感染等。
* 通過一次手術就徹底治癒癌症,不讓癌症再復發是很困難的。
* 微創外科手術能切除腫瘤的大小是有限的。
* 如果想要延長壽命,就該盡可能保留內臟器官。
* 有多種方法能恢復已經降低的器官組織機能。
* 除非手術的後果是利遠大於弊,最好不要動手術。
* 如果放射線治療能夠保証同樣的生存率,不妨把它作為一個可考慮的選項。
資料來源:
* 抗癌治癒力 p38~p39,(日)生田哲著
* 起死回生:治療癌症的108個方法 p101~p102,(日)石黑謙吾著
* 癌症真相 p55~p57,(中)楊秉輝教授著
* 為什麽有人帶癌長生?p95~p110,(日)近藤誠著
* 不被癌症醫生殺死的20忠告 p84~p89、p121 ,(日)近藤誠著
* 癌症治療前該知道的7件事 p57~p76,(日)近藤誠著
* 癌症別急著開刀 p97~p98、 p183~p194,(日)近藤誠著
* 感謝老天,我活過了十年(許達夫醫師與癌共存之道)p134~p136,(台)許達夫醫師著
* 這樣做,讓癌症消失(日本外科名醫的飲食合併療法)p106、p112,(日)濟陽高穗著
* 給癌症家屬的第一本書 p36~p37,(日)填輪君子著
* Surgery for Cancer/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(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)
* Cancer Surgery/American Cancer Society(美國癌症協會)
* Can Surgery, and even biopsy, spread cancer?/Cancer Active
建議大家盡量閱讀原作品來對癌症有更深入的瞭解
你也許有興趣認識的題目: